充电是电动车推广的“最后一公里”问题。
华为刚刚宣布2024年底将建成10万根全液冷超充桩,覆盖全国超340个城市,实现“有路的地方就有高质量充电”。
奔驰与宝马也宣布合作,计划2026年底在中国建成1000座超级充电站,约7000根超充桩,不难发现,公共超充桩已经成为解决里程焦虑的主流方案。
为什么公共充电桩如此被看好?
目前,公用充电桩一般采用直流充电桩,充电功率大,充电时间短,而私人桩一般采用交流充电桩,安装成本低,但充电时间长。
公共充电桩的市场需求广泛,主要有三方面原因:
首先,出租车、网约车等运营车辆有高频使用公共充电桩的需求,且对充电效率要求较高;
其次,没固定车位的私家车主仍需要公共充电桩进行充电;
目前,国内公共充电桩的缺口较大。
当前,全球电动化势不可挡,2023年9月底,国内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1820万辆,催生了巨大的充电需求,从数据上看,国内充电桩建设一直在加速,2023年1-10月国内新增充电设施(私桩+公桩)274.4万台,同比增长31.3%,但是国内公共充电桩的缺口仍然较大。
车桩比是衡量充电桩保有量的标准之一,我国目前的车桩比为2.5:1,距离2025年实现车桩比2:1,2030年实现车桩比1:1目标仍有差距。
其中,公共充电桩的车桩比为7.3:1,严重落后于私人桩的增速,公共充电桩建设亟需加速。
接下来,我们测算一下未来公共充电桩的市场规模。
假设,到2027年国内新能源车保有量为7450万辆,车桩比为1.8:1,公共桩占比33%,那么,公共桩保有量达到1330万台,市场规模将达到近1000亿元,对应未来5年均增长率达41%。
那么,充电桩的产业链怎样,需要关注哪些核心公司?
充电桩产业链包括上、中、下游三部分,让我们首先梳理上游产业链,包括充电桩设备元器件供应商。
上游零部件包括充电模块、配电设备、断路器、线缆等,代表企业有英飞源、优优绿能、通合科技、永联科技、盛弘股份、中兴、英可瑞等企业。
不得不说,上游产业链中的充电模块才是充电桩的核心设备,因为它在公共快充桩中成本占比约为50%。
充电模块决定了充电桩的性能和效率,具有较高技术门槛,不过,国内充电模块厂家数量有限,从2015年的40家减少至目前主流10家左右。
优优绿能,即将登陆创业板的国内充电模块龙头,国内唯一具备成熟30kW模块技术的厂家,也是业内极少只做充电模块的企业。
小米公司在2022年曾对优优绿能增资,持有4.39%的股份。
优优绿能的液冷大功率40kW充电模块,是液冷超充的重要配件,其最高工作温度可达60℃,采用碳化硅器件,最高转换效率达97%,2022年公司40KW充电模块增长最强劲,增速高达661.06%。
并且公司的充电模块已完成欧标、美标等标准认证,是海外龙头桩企瑞士ABB的充电模块独家供应商,2022年公司外销占比达51.7%,为海外销售最高的模块公司。
2020-2022年公司营收从2.1亿元增至9.88亿元,年均增长117%,净利增长更为快速,从2589万增长到2022年的1.96亿。
重点是,2023上半年公司业绩表现亮眼,营收6.12亿元,同比增长84.85%,净利润1.29亿元,同比增长144.72%。
从优优绿能招股书可以看到,外销价格均高于内销价格,且大功率充电模块产品内、外销价格差距更大,40kW充电模块外销价格是内销的2-3倍。
所以外销的毛利率更高,2019-2022年公司外销毛利率水平分别49.64%、49.48%、46.25%、44.94%,较内销平均高22个百分点。
接下来分析充电桩中游行业:整桩生产。
与上游充电模块相比,充电整桩制造环节的技术门槛低,产品差异性小,充分竞争,利润率较低。代表企业有盛弘股份、绿能慧充、永联科技、易事特、科士达、英杰电气、道通科技等企业。
这里重点介绍一下绿能慧充,公司主攻公共直流快充桩,掌握全球首创大功率柔性充电技术,公司原有8条充电桩产线,陕西沣东基地已于2023年7月建成投产,规划产品线14条,项目全面投产后,预计年产值达28亿。
公司第三季度实现营收2.59亿元,同比增长389.81%,净利润0.21亿元,同比增长265.36%。
目前公司充电桩订单饱满,并布局海外市场,实现欧洲大客户突破,近期公司中标中国石油充电桩采购项目,彰显品牌竞争力。
第二家充电桩企业是盛弘股份: “整桩-模块”一体化企业,目前以直流快充整桩产品为主,2022年11月成功推出国内首款50kW直流充电模块,是首批进入英国石油供应商名单的中国充电桩厂家。
最后分析下游行业,充电服务运营商,及终端客户。
下游行业包括以特来电、云快充、小桔充电、星星充电等专业化运营企业,以国家电网、南方电网为代表的国有企业,以及以比亚迪、特斯拉、蔚来等整车企业三大类。
下游行业中,国内充电桩运营龙头特来电,上市公司特锐德的子公司,特来电充电桩保有量和充电量都稳居全国第一,并且有计划进行分拆上市。
特来电的核心竞争力在三个方面:一是充电网的技术体系和架构,二是运营体系,三是得益于母公司在模块产品上的优势。
通过以上分析不难看出,充电桩企业为了更好发挥协同效应,多采取“生产+运营”一体化模式,既做整桩,又做充电桩的运营,如绿能慧充、盛弘股份、特来电、公牛集团等。当然也有优优绿能只专注充电模块的企业,总之在新能源汽车跨越式发展的背景下,充电桩企业终将分享到丰厚的行业红利。